邛酒久盛不衰,深受廣大消費者和酒類生產廠家喜愛。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精堪的傳統工藝,使邛酒作為獨立整體品牌成為全國酒壇的一朵奇葩。
邛酒源自盛產美酒的地方邛崍,自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(公元前311年)筑城置縣,已有2300多年歷史,為四川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。境內山川秀麗,物產豐饒,氣候溫和,交通便捷。除盛產稻糧竹木之外,尤以釀酒、制茶、煮鹽、冶鐵著稱,素有“臨邛自古稱繁庶”,“天府南來第一州”之稱。
聞名遐邇的邛酒,就是植根于邛崍,傳承和綿延兩千多年的一朵酒林奇葩,當之無愧的歷史文化名酒。邛酒被史學家寫入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廣為流傳,歷朝歷代,久盛不衰,已有可考的歷史兩千多年。
在歷史中,唐代,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。田錫寫的《曲本草》中說:“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,入珍貴異香,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的煙熏令如漆,然后入酒,臘封,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,取出用之。”趙希鵠寫的《調燮類編》中說:“燒酒醉不醒者,急用綠豆粉粉蕩皮切片將筋撬開口,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”(卷二);他又說:“生姜不可與燒酒同用。飲白酒生韭令人增病。飲白酒忌諸甜物”。
元時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,往來頻繁,在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多有交流。有人認為“阿刺古”酒是蒸餾酒,遠從印度傳入。還有人說:“燒酒原名‘阿刺奇’,元時征西歐,曾途經阿刺伯,將酒法傳入中國。”章穆寫的《飲食辨》中說:“燒酒,又名火酒、‘阿刺古’。‘阿刺古’番語也。”現有人查明“阿刺古”、“阿刺吉”、“阿刺奇”皆為譯音,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,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。
再一種說法,是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(1518—1593年)在《本草綱目》中所寫:“燒酒非古法也,自元時始創,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,蒸令氣上,用器承取滴露,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。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,和曲釀甕中十日,以甑蒸好,其清如水,味極濃烈,蓋酒露也。”這段話,除說明我國燒酒創始于元代之外,還簡略記述了燒酒的釀造蒸餾方法,故人以為可信。